卓尼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甘肅南部,全縣耕地面積39.6萬畝,海拔2000-4920米,年均氣溫4.6攝氏度,年降水量600毫米,總人口9.6萬人,人均耕地面積4.12畝,屬半農半牧區。2016年,卓尼縣針對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農業生產條件,積極探索黑木耳種植,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從而使小小的黑木耳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新型產業、鄉村振興的希望產業、持續長久的富民產業,走出了一條“政府+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基地+人才+農戶”的產業聯動之路。
近日,在黑龍江牡丹江召開的全國食用菌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卓尼縣黑木耳榮獲三項殊榮,被中國食用菌協會確定為: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黑木耳主產縣,黑木耳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重點聯系縣域(全國15個),卓尼黑木耳產業從此走上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卓尼縣發揮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技能服務等方式,在基地建設、品牌打造推介、精深加工、市場開拓等方面狠下功夫,總結出適合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木耳+羊肚菌+高原夏菜”一年三茬輪作模式,主要栽培半筋系列的黑木耳和白玉木耳,以大棚吊袋和大田擺放方式栽培,實現了資源效益最大化。目前,黑木耳發展已逐步形成集菌種研究、菌棒加工、育菌培養、擺栽種植、包裝銷售一體化的規模,產業鏈條趨于完善。 卓尼縣委、縣政府切實將黑木耳產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全面統籌安排黑木耳發展工作,協商落實各項支持政策,及時研究協調解決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先后制定出臺了《卓尼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卓尼縣“五個萬畝”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發展黑木耳產業的政策文件。縣農業農村局明確任務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進黑木耳產業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各項資金扶持,建立發展獎補機制,培育經營主體,全面保障了黑木耳產業的健康發展,據悉,目前已投黑木耳產業的各類項目資金達2億元以上,扶持培育經營主體88家。 卓尼縣主導“政府+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基地+人才+農戶”的產業運營模式,把發展壯大農業特色產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助推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散戶的作用,引導更多的合作社、種植大戶及散戶加入到特色產業發展中,使農戶真正成為推進現代種植業培育行動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受益者。目前,全縣共扶持壯大龍頭企業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35家,種植大戶53家。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600畝擴建到如今的4000余畝,一年兩茬種植達8000畝(春秋季各種植4000畝);主要分布在木耳、納浪、柳林、喀爾欽、阿子灘、扎古錄、刀告、申藏、洮硯、藏巴哇等10個鄉鎮。參與黑木耳產業的農戶達5680戶,9950人。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建設食用菌優勢產區4個,種植基地96個,菌棒生產加工廠2個、菌棒生產基地2個,食用菌冷鏈分揀中心、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點各1個,新品種示范種植點2個,黑木耳菌渣再循環利用廠區2個。形成了“菌棒生產+基地種植+加工銷售+循環利用”的全產產業鏈發展模式。 2023年,預計黑木耳年產量達4000噸,年產值達2.8億元。扶持美食菇源、車巴實業建成年產2000萬棒以上的菌棒生產線及千萬棒規模的黑木耳擺放基地。隨著木耳產業規?;⒖萍蓟牟粩噙M步,擴大木耳生產,提高菌棒生產標準,以及木耳菌渣再循環利用已勢在必行。卓尼縣生態農牧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甘南州車巴溝經濟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黑木耳菌棒生產加工車間,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廠區建設,年生產黑木耳菌棒提升到2000萬棒以上。并在完成菌棒生產廠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食用菌產品分揀中心、菌渣有機菌肥生產利用區及其他配套設施、設備等,逐年延長食用菌產業鏈。2023年4月卓尼縣美石菇源生產的黑木耳菌棒首批出庫,運往全縣各食用菌種植基地,卓尼縣菌棒生產實現了供應自給。 卓尼木耳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鏈偏短附加值低,種植戶收益不穩定,深加工產品較少,品牌效益不明顯。菌渣循環利用率不高,廢棄菌渣和塑料袋處理較難;二是存在用工難的問題,人工成本逐漸增加;三是基礎建設配套能力弱,園區基礎設施薄弱,園區基礎設施薄弱,規范化管理水平不夠高。防災抗災能力不強,還不適應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批發市場、現代化的倉儲物流和電子交易結算平臺、市場服務功能等發育不全。 今后,我們要大力引導并推進產業規模適度和結構優化,維持全產業穩中向好發展態勢。要從新消費理念出發,全面提升質量安全水平,重點培育產地、企業與產品品牌,拓寬拓新流通渠道,豐富產業文化并賦能產業發展。相信通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推動并實現黑木耳產業更健康的發展,實現產業的全面升級與市場繁榮,真正形成小木耳大產業。 在大峪溝繼續推進建設生產基地,放大空間,形成產業鏈,全力打造建設木耳小鎮,把木耳鎮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園、集現代農業、菌業科技開發、技術培訓、示范種植木耳小鎮,并將黑木耳產業和大峪溝5A級景區深度融合發展,從飲食文化、科普等方面打造“賞木耳景、聽木耳歌、品木耳宴、體木耳情”等系列文化品牌;為農業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把這項堪稱種植業收入的“軟黃金”富民產業打造成縣域木耳品牌,最終創建全國獨一無二的卓尼沙棘木耳品牌,實現農旅深度融合發展。 促進木耳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在傳統黑木耳的栽培基礎上,依托專家團隊在納浪、木耳、柳林、喀爾欽、申藏、刀告、洮硯、阿子灘、扎古錄、藏巴哇10個鄉鎮優勢產區,計劃鎮種植以黑木耳、白玉木耳、金耳及赤松茸為主的多彩木耳,開展4種以上黑木耳新品種的大棚吊袋展示栽培。通過政府招商引資,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卓尼木耳銷往全國各地,舌尖上的美味佳肴有了卓尼元素,卓尼和全國成功連線,形成全方位各層次的經貿往來。 要以卓尼黑木耳獲得“三項殊榮”契機,打響全國“木耳之鄉”名片,把這項堪稱種植業收入“軟黃金”的富民產業打造、創建成全國獨一無二的秘境卓尼沙棘木耳品牌,最終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國科協啟動了組建產業顧問組支持脫貧縣產業發展工作,卓尼縣列入甘肅省公布的第一批6個產業顧問組名單,卓尼縣食用菌產業顧問組組長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食用菌遺傳育種與栽培團隊首席科學家、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副首席科學家黃晨陽擔任,以“一縣一組”的方式開展科技服務。今年6月10日至12日,黃晨陽教授帶領卓尼縣食用菌產業顧問組成員赴卓尼縣調研并開展食用菌產業指導工作。顧問組專家對卓尼縣食用菌產業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通過舉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班,進一步聚合優勢資源,加大專業人員培養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適應鄉村發展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本地“土專家”“田秀才”,打造多支“帶不走”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發揮農技職責,帶動農業增效、農村增色、農民增收,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之路。(通訊員:趙銳 梁秀珍)